前一陣子,因有消息指聯合國將在幾年後獨尊簡體而摒棄繁體,惹起了軒然大波,甚至形成一股保衞繁體字的風潮。但根據最新得知的消息,原來這一切全是一場誤會,始作俑者是原國家語委常務副主任、中國社科院教授陳章太。他解釋,消息的來源,是來自網上公布的一篇名為《二○○五年世界主要語種、分布和應用力調查報告》。可是,他缺乏了求真務實的精神,只根據一個不是聯合國官方網站的內容,便輕率的向外公佈了這項消息,誠屬不幸!
原來,自1971年起,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台灣的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後,聯合國內流通的中文文書,已是全面採用簡體字。亦即是說,這三十五年來,簡體字早已是聯合國內唯一的流通中文文本。
復古化之例
首先,現在流行的簡體字,並非全是胡編亂造的,當中有不少是很有根據,甚至是復古的。
好像白雲的雲字,簡體寫作云。事實上,在甲骨文(下簡稱甲文)和金文(古代刻於鐘鼎等器物上的文字)中所見,用的都是云字。古文字學家高鴻縉先生認為,「云,雲之初文,象雲舒卷之形……周秦間乃加雨為意符作雲……云非雲省雨,而雲實云字加雨也。」可見云實乃雲字的原形。
又如跟從的從字,簡體作从。甲文、金文都是寫作从,即二人相隨之意。一人在前,一人在後,从乃從的古字,而從實為从的累增字。古書上如《康熙字典》、《廣韻集韻》,《說文段注》等皆作从而不作從。
再看網頁的網字,簡體作网。同樣,甲文、金文和小篆皆作网,网乃古字,象張网形,可知网乃網之原形。
再舉空氣的氣字,簡體作气。甲文、金文和小篆皆作气,象雲層重疊形。古文字學家羅振玉先生以為气為古氣字,像气重疊而上騰形,本義作雲氣解。
豐滿的豐,簡體寫成丰。丰本象草木上長之意,本身就是形容草類豐盛之狀。《詩經‧鄭風》已有用丰字表達豐滿之意。及至蘇軾也有「謝家夫人淡丰容」之句;《儒林外史》亦有「幸瞻丰容」句,可知這個丰字古已廣泛應用。
似繁實簡例
所謂似繁實簡,意指我們今天所慣常使用的字,以為是繁體字,實際卻是簡化了的漢字。
法律的法字,是三點水加一個去字。然而,這個字其實已經是一個簡體字,因為它本來應是這個模樣的:灋。這個灋字,本從水、從廌去。廌為神獸,據說可以觸不直者,使其承認自己有罪。而水常見的形狀是平的,寓意律令須如水之平,故合而為灋,本義作「刑」解。後來才逐漸省去上面的廌字,變成今天的法字。
塵土的塵,今天是土上加一隻鹿。但小篆裡是土上加三隻鹿的,本義為眾鹿疾走而揚起塵土。至隸書省為一隻鹿,這已是簡化了。今天簡體寫成尘,也有其妙趣。小土,細小的泥土,不正是塵土嗎?
又如臺灣的臺,今天通常寫作台,我們都普遍接受,反而少人用這個臺字了。
畫蛇添足例
意指有些字本來就是較為簡單的,只是後人漸漸累加上去,甚至大有畫蛇添足之嫌。
燃燒的燃,本應寫成沒有火字邊的然,火字邊實為畫蛇添足。因為這個然字,上半部是一個月(即肉)和犬,下面那四點是火。古代殺犬祭天,乃燒犬肉為祭祀之用,所以這個字本就作燒解。既已有火,又再在旁邊多加一個火字,根本就是多此一舉了。
個體的個,簡體是个。个乃象形,意指竹一支,指人而言,一人亦作一个,《左傳》已用,而個乃後加之字。
行、草變形例
今天很多通用的簡體字,其實多是依據行書和草書的寫法演變而來的,如长(長)、伟(偉)、书(書)、传(傳)、将(將)、尔(爾)、杨(楊)、乐(樂)和尧(堯)等皆是。
當然,由於篇幅所限,以上所舉的,只是其中的一部份。這裡並無褒簡貶繁之意,只想提出來供大家參考一下,明白簡體字也有它本身的簡化軌跡和來由,而文字
的構造和本義亦隨着時代而不斷變遷,實不必過度的抗拒和排斥。
當然,簡體中有些簡得來也是完全沒必要的,如金、言和糸,本就筆劃不多,單獨使用時不簡,但用作偏旁時,卻要簡化成钅、讠和纟。有些筆劃眾多的字,卻反而沒簡化,如餐、爨和魔。此外,簡化後發、髮(发)同一;須、鬚(须)不分;後、后(后)不明等,也是很有必要作出糾正的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