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
2015年8月1日星期六

教育失策,中文失救


在香港中學文憑試當中,中文科的閱讀理解及寫作試卷,向來被視為「死亡之卷」。究其原委,主要是因為該兩卷存在「文言文」的元素。今天很多學生視文言文為洪水猛獸,學校不重視,平日又甚少接觸,古文根基亦無從建立。若考評局不「手下留情」,自難免「死傷枕藉」。

回歸後這十多年間,在教育當局「大有為」的政策下,教育改革一浪接一浪。當中包括改革中學會考制度,和變更中文科的考試內容。而聲稱為免學生「死記硬背」,把過去規定應考的古今範文一筆勾銷,尤為當中的「大手筆」!

然而,當「背書」被教育當局一竹篙打死,標籤為原罪的一刻;當古今範文被視為「糟粕」,踢出課程大綱的那一天起,便注定了今天這樣的局面。

學習中文,無論是寫作,還是整體的語文水平,背誦古今的優秀文章,是當中必修的一門課。就像學習數學之初,我們必先背誦「九因歌」及眾多的定理算式一樣,是打好基礎的入門訓練。

需知天下間沒有真正「不學無術」的天才。曹植之所以能七步成詩,才高八斗;李白之所以能「筆落驚風雨,詩成泣鬼神」;杜甫之所以能「下筆如有神」,世稱「詩聖」,前提還是得「讀書破萬卷」。而他們之所謂「讀」,還包括背誦玩味前人留下的無數妙文佳句。

正如韓愈在《進學解》裡說的「沉浸醲郁,含英咀華」,只有通過對前人優秀文章的反覆背誦、揣摩,久而久之,方能潛移默化,提高我們在閱讀理解和修辭造句上的能力。

更重要的是,年輕一代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,除了欣賞古人在文學上的造詣外,更能從中領會他們對國家社會、民族、做人和學問上的情懷,讓中國傳統文化這條若隱若現的紐帶得以傳承下去。

可現今的中文教育,偏要把這條紐帶割斷,這充分暴露出教育決策者的短視與冒進。近年社會上已有重新把文言文納入範文的呼聲,教育當局必須當機立斷,撥亂返正,方有望走出這個惡性循環。


(註:本文原為三年前舊作,此為經增修後的版本。)

2 則留言:

  1. 文風師,那天才聽到一位年青人說,現在看到的中文文章,「都OUT啦,長篇大論,啲字又深,唔知寫咩,一啲都唔夠潮」。

    正正如你說,根基差,看不明,亦不懂欣賞,就以現行年青人的水平為準標準,哪能傳承文字與情懷?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咦,想話我out啫,我明嘅~~XDD

      要重新為新一代建立基礎,需要時間與心力,確實不易,但總好過甚麼也不做。

      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