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
2010年12月18日星期六

棋王、樹王、孩子王

鍾阿城,一個聽起來很平凡的名字。可是,只要一提起《棋王》、《樹王》、《孩子王》這一系列的小說,就幾乎無人不知是出自阿城的手筆。自《棋王》於一九八四年七月在《上海文學》上發表之後,阿城便立即獲得當年大陸的「中國優秀中篇小說獎」。接著他的名字,便由大陸席捲港、台、歐美各地,成為華人社會中的一個討論焦點。他的成功,除了因為其作品意蘊深遠外,他寫作小說的技巧,想必亦佔了相當大的一個比重,而本文就這方面提出幾點來討論。

          
       
一、佈局
一篇小說的好壞,故事情節的舖排是非常重要的。阿城的小說,表面看似平凡,就像是順口道來般,可是在細心分析之下,便可發覺作者在下筆之先,整個故事其實早已了然於胸。在故事高潮或一個重要情節即將發生之前,阿城總是早已埋下伏筆,且層層推進、步步深入,以至最後把整個高潮帶動起來。

例如在《棋王》那一場安排主角王一生大戰九個高手的高潮之前,便早已埋下了層層伏筆。


首先由倪斌口中說出有一個運動會,其中有棋類,他叫了王一生參加,而王一生亦表現出很有興趣的樣子,這是第一層伏筆。到了後來大家請了假到總場看比賽,都預期王一生會來參加,可是到了最後,還是不見他的踪影。此處便形成了一個轉折,使讀者的情緒低緩了下來。當大家都相約要回去的時候,王一生卻突然出現了,且倪斌還帶了他去文教書記家,看看還能否參加比賽。這又是一個轉折,使讀者的情緒再次被牽動起來。然而,那文教書記竟拒絕了他們的請求,這又是一個轉折。到了倪斌賄賂了書記,告知王一生可以參加比賽,又帶來了一個轉折。可是,王一生此時竟謝絕了倪斌的好意,不打算參賽了,又形成一個轉折。到此為止,讀者都認為這場比賽是沒有王一生的份了。但是王一生卻提出找那些勝出了的高手下棋,且後來參與的人更增至九人,這場高潮才終於帶了出來。回過頭看,阿城為了舖排這場大戰,由伏筆以至終於開戰,期間總共安排了六個轉折。而這六個轉折,情節的安排都是一起一伏,使讀者的情緒也跟著起伏不定。而最後這場高潮,便好像是「千呼萬喚始出來」般,使得這場大戰更感劇力萬鈞!

二、描寫
一般人寫小說,在敘述主人公所處的環境或人物的形象時,多採取簡單的直描手法。而阿城獨特之處,是他非常客觀地把當時的景物,或人物的表情動作細膩地描寫出來,令讀者有如身歷其景,使人更易於投入故事中去。

如在《樹王》裡,阿城在主角蕭疙瘩出場時,並沒有花一大段文字來介紹或形容他的外表。要形容蕭疙瘩的不善應酬和拘謹的性格,阿城沒有直接說出來,且看看他是怎麼寫的:

「於是走出一個矮漢子,把笑容硬在臉上,慌慌地和我們握手。女知青們伸出手去,那漢子不握,自己的手互相擦一下,只與知青們握。」

要說蕭疙瘩力大無窮,阿城不說他氣力很大,而是說和他握手後,「手好似被門縫狠狠擠了一下。」就是經過了如此具象的、細緻的描寫,一個拘謹、不善交際而又力大無窮的蕭疙瘩,便活生生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。這比起那些花上千言萬語去形容的作家,阿城更能使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,這正是他優勝的地方。

再者,阿城在描寫把一棵大樹砍倒時的情形,也是用上這種方法:

「猛然一片斷裂聲,有如一座山在咳嗽。樹頂慢慢移動,我卻覺得天在斜,不覺將腿叉開。樹頂越移越快,葉子與細枝開始飄起來,樹咳嗽得喘不上氣來。天忽然亮了。」
 

通過如此具體生動的描述,讀者皆如身歷其境,走進了小說的世界裡。

三、諷寓
在《棋王》、《孩子王》這一系列的小說中,都蘊含着對現實政治的批判與諷刺。然而,阿城並沒有露骨地破口大罵或是大吐苦水,只是用一種很平靜的語氣娓娓道來。例如在《棋王》中諷刺那文教書記的貪污腐敗,本來那書記是不答應讓王一生參賽的,他當初說:

「啊!是這樣。不好辦。你沒有取得縣一級的資格,不好辦。聽說你很有天才,可是沒有取得資格去參加比賽,下面要說話的啊?」


可是,當倪斌說會送一兩幅字畫古董及一副明朝的馬木棋給他後,他說的話便完全兩樣了,認為王一生參賽的事,「他倒可以和下面的人說一說,一個地區的比賽,不必那麼嚴格,舉賢不避私嘛。
 

阿城並沒有嚴辭譴責那書記的貪婪徇私,可是卻比起正面的攻擊來得更具殺傷力,更為發人深省。

類似這種諷寓的手法,阿城用了不少。再如在《孩子王》中,當教師的「我」發覺學生上課沒有書本,去和學校方面理論時,他是這樣寫的:

 「『國家為什麼印不出書來?紙多得很嘛!生產隊上一發批判學習材料就是多少,怎麼會課本不夠?』老陳正色道:『不要亂說,大批判放鬆不得,是國家大事。課本印不夠,總是國家有困難,我們抄一抄,克服一下。』」

在這裡,雖然沒有直接去攻擊撻伐那荒唐的教育政策,但它所起的作用,卻是一針見血的!

當然,阿城的小說之所以能夠獲得全球華人的讚賞,還有很多其他因素。我們可以透過研究學習其技巧,一方面提升自己寫作小說的技巧,另一方面亦可增加我們欣賞小說的鑑賞力。不管怎樣,阿城的小說,確實為中國文壇帶來了一番新氣象。



後記:本文寫在N年前的大學時代,並早於四年半前已在新浪舊店發表。想不到幾年下來,卻成為所有文章當中的點擊率之冠,且維持每天不俗的瀏覽量,儼然已成為本blog最具代表性的一篇文章。既然新店業已開張,又豈能少了它的份兒?故把此文重貼於此,並聊以數言為記。

10 則留言:

  1. 多謝明燈照路。回頭去找找這個阿城...

    回覆刪除
  2. 直情係教材,多謝指點。

    chuan

    回覆刪除
  3. 如果早兩年看到你的文章,相信我中化的成績會更高=]

    回覆刪除
  4. 回allie:
    且看合不合你的口味吧~ :)

    回覆刪除
  5. 回chuan:
    豈敢豈敢,只是泛泛之言,粗淺得很!

    回覆刪除
  6. 回匿名:
    會嗎?呵呵~~ :)

    回覆刪除
  7. 我發現我解了樹王握手

    我以為他是警告男知青不要去砍伐樹木

    答錯了題啊

    回覆刪除
  8. 回John:
    要理解作者的含意,從上文下理去看,會看得較為真切 :)

    回覆刪除
  9. 我其實比較喜歡棋王

    棋就是這幾個子兒,棋盤就這麼多,無非是道同勢不同,可這小兒你全能看在眼底。天下的事,不知道的太多。這每天的大字報,張張都新鮮,雖然看出點道兒,可不能究底。子兒不全擺上,這棋就沒法兒下

    這句話雖然不是全懂
    但我覺得挺有意思的

    回覆刪除
  10. 回John:
    此所謂「世事洞明皆學問,人情練達即文章」。
    世事如棋局局新,博奕其中,也能洞察人世間的學問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