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
2012年11月29日星期四

值得敬佩的《大三國》


大多數的人都是通過《三國演義》,來認識三國這段歷史,這跟史實有著很大的差別。另一方面,願意拿起陳壽《三國志》來看的人,卻又寥寥可數。

於是,上海大學歷史學教授趙劍敏先生,便立志要寫出這本巨著──《大三國》,讓國人能看到三國真實的一面。

趙教授是個有心人,志氣亦不少。他表明希望他的這本書,能與陳壽的《三國志》,羅貫中的《三國演義》鼎足三立,成為這個世紀的經典作品,成為能讓後人閱讀的傳世作品。

因此,他做了大量的準備功夫,搜集了眾多的歷史材料,再花上十年的時間,最終完成了這套巨著。
根據作者自己的話,他寫這本書的出發點,「是欲打破兩者(《三國志》和《三國演義》)的局限,把讀者引領進歷史真實與文學藝術高度結合的境地。」

筆者也花了大約半年的時間,斷斷續續的把這套大作看完。

趙教授其志可嘉,筆者亦衷心希望他的願望能夠達成。然而,書成至今已近一年,引起的迴響看來並未如作者期望般那樣。筆者竊以為這套書仍有些不足之處,也許是導致這個局面的部份原因:

篇幅過長其實不是問題,這方面內地的接受能力向來比香港強得多。如風靡一時的《明朝那些事兒》,冊數雖有所不及,但篇幅大致相若。當中的分別,也許在於作者的文筆。

不是說趙教授的文筆不好,相反,他的文筆很不俗,有時甚至會讓人有種賣弄的感覺。如喜歡用排比、對偶行文,看得出花過心思。但偶爾為之則可,過多過密則八股味濃,弄巧反拙矣。且行文過於一板一眼,缺乏活潑靈動,也是一大致命傷。

此外,作者在說故事的過程中,又常加插一大段的史書原文,甚或全文照錄的文學作品內容。此舉雖可還歷史的真貌,但篇幅過長則易破壞說故事的氛圍,沖淡讀者看故事的興趣。

而在舖寫歷史事件時,亦偶有安排失當之處。如一些重大又廣為人知,大家都希望能瞭解得深入的事件,只以簡單數頁的篇幅便交代過去。但某些較為冷僻,或相對沒那麼重要的史實,卻長篇大論的加以敍述。

不管怎樣,對於作者願意花上那麼長的時間、那麼巨大的精力,去完成這樣一套著作,這種精神與毅力也是值得敬佩和肯定的。有興趣較為全面和真實去瞭解三國歷史的人,這套書還是值得推薦的。

4 則留言:

  1. 文風兄,肯用半年時間看一大套書,「這種精神與毅力也是值得敬佩和肯定的」。

    謝謝介紹,不過你說他會在故事當中轉載一大般原文,那才是我最不想看的因素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呵呵,就係等你講呢句~XDD

      是啊,還真替他感到可惜。所以遇到這個情況,很多時便會快速略過~~

      刪除
  2. 不容易啊! 你居然能半年讀完I

    那些冊數好嚇人!

    他看重冷僻的...也許是想補前人之漏...要能傳世之易啊!

    poklou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雖然冊數好似好多,但每本不過二百幾頁,唔算好厚嘅!

      本來冷僻啲都唔係問題,問題係嗰啲重大又多人有興趣嘅唔應該太簡略囉,好似有點輕重失衡咁~~

      刪除